您好,欢迎来到槟榔汇!
登录|注册严肃的第三方槟榔信息平台

槟榔故事:郭煌与他的槟榔摊

2021-04-11槟榔故事1450

  1954年12月的一天,湖南湘潭县招待所门口的南杂店正在营业,看店的是一位老太太。这时候,邮递员送来一个大信封,上面印着“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”的字样。邮递员无比羡慕地问道,“老太太,您家哪位亲戚在北京啊?”老太太笑而不语,签收完信件后,连忙进屋找“老倌子”报喜。

  老太太叫杨辉,她家老头叫郭煌,这年已经64岁,接过信件后马上走进自己的卧室兼书房,毕恭毕敬地将信封拆开,大声念起了这封信的内容:

  耿光先生:十二月六日的信收到。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,以助急需。此复,顺候大安。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八日

  没错,这封信是毛泽东主席从北京寄来的,信的内容很简短,表达的意思也只有一个,那就是郭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向毛泽东求助,毛主席回信并寄上200万元(旧币,合新币200元)救急。郭煌老人将这封短信读了一遍又一遍,捧着200万元的汇款单据激动不已,当年两人的交往情谊又一次涌上心头。

  1906年秋,13岁的毛泽东转到距离韶山冲上屋场大约五里地的井湾里私塾,这里的私塾老师是毛泽东的本家堂哥毛宇居。在这所私塾里还有另外一位塾师郭伯兄,在这里读书的学生除了毛泽东外,还有郭梓阁、郭梓材、郭永泉、郭桂五、郭耿光、郭耿侯等,基本上都是姓郭的。其中的郭耿光就是郭煌。

  毛泽东与毛宇居

  郭煌,又名叫郭耿光,1890年12月26日出生于韶山井湾里,跟毛泽东同一天生日,整整大三岁。郭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,据传是明朝时由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,安徽凤阳迁过来的,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人。

  在井湾里私塾读书时,毛泽东天资聪慧,很受毛宇居先生的赏识。但毛泽东的调皮淘气也是出了名的,此前在邹春培老师的私塾读书时,就曾领着众位同学逃课游泳。到了井湾里,虽然老师换成了堂哥毛宇居,但调皮本色依然不改,常常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、折纸菩萨。


  但让毛宇居哭笑不得的是,每次抓到毛泽东课堂上开小差,让他背书时,他每次都能倒背如流。后来,毛泽东在跟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,“我熟读经书,可我并不喜欢它们。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,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。我很小的时候,尽管老师严加防范,还是读了《精忠传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隋唐》、《三国演义》和《西游记》。许多故事,我几乎背得出,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。”

  与毛泽东相比,郭煌在读私塾时为人谨慎,好学用功,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。在毛泽东受到老师处罚时,郭煌常常会站出来求情,帮助毛泽东“化险为夷”。那时候,毛泽东对郭煌认真学习的劲头很是佩服。

  1911年春,毛泽东离开家乡到长沙求学,考进湘乡驻省中学,此时的郭煌也到了长沙,就读于长沙法政专科学校。老同学同在省城求学殊为不易,两人因此时常往来,相互交换人生理想与看法。

  在长沙读书时的毛泽东

  在湘乡驻省中学仅仅读了半年后,辛亥革命爆发,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,参加了湖南的新军。清政府被推翻后,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成功,退出军队准备重新读书。在那个新思潮迭起的时代,新式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,什么样的学校都有,毛泽东每天看着各种招生广告,挑得眼花缭乱,曾一度想要去一所肥皂制造学校,学做一个肥皂制造专家,也能顺应“实业救国”的思潮。

  就在这时,毛泽东又一次遇到了郭煌,郭劝他报考法政专科学校。毛泽东早就见到过这所学校的广告,广告上许诺三年内教完全部法律课程。加上郭煌及另一位好友毛岱钟的劝说,毛泽东也心动了,于是写信给家里,请父亲毛顺生寄来学费。但是,毛泽东后来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,几经周折后,进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大学,一直读到1918年毕业。

  郭煌从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,并没有马上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,而是回到了家乡,办起了乡村教育。之后,郭煌当过清溪乡学务委员,以倡导新学,开启民智为己任,为当时的乡村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  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,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,很快就投入到革命工作中。在经过不断的实践考察后,将革命的方向指向了农村。1925年,毛泽东借养病之名,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,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开办农民夜校。目的同样是开启民智。

  后来,郭煌举家迁居到湘潭城内的三义井,在那里建了一座院子,叫“恺园”,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,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律师。他为人耿直、正义,思想倾向于进步,可以说是当地的“开明绅士”。郭煌擅长笔讼,好打抱不平,有“铁笔”之称,在湘潭城内名声很大,是湘潭十大律师之一。

  1927年,毛泽东再到湘潭考察农民运动时,曾多次到“恺园”造访,得到郭煌的热烈欢迎。此外,郭煌还多次拿出资金资助毛泽东的活动,也曾利用自己的身份,为毛泽东的行动作掩护。

  临走时,毛泽东跟郭煌有过长谈,诚恳邀请郭跟他一起外出参加革命。尽管郭煌也仰慕毛泽东的壮志宏图,也希望能到外面的广阔天地闯一闯,但他经过仔细思索,考虑到父亲已经不在,家里老母亲无人赡养,最终谢绝了毛泽东的邀请。

  大革命时期,在毛泽东的动员下,韶山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投入到革命大潮中。大革命失败后,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了烈士,包括第一个韶山党支部的五位成员。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被迫流浪他乡,包括毛泽东堂弟毛泽连、表哥文涧泉。也有很多人考虑到家里老小的生计,被迫脱离了党组织,毛泽东的堂哥毛宇居就是如此。

  对于这些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人,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,毛泽东都表示了极大的尊敬。郭咏泉曾经是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,在1928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,抗日战争时期又被人代为登记了国民党党籍。解放后,毛泽东还是邀请这位老伙计到中南海,亲口对他说,“这也难怪,那时候好多人都脱了党,何况你当时是有家小的人啊!”

  尽管毛泽东自己带领全家人出来革命,为此付出了“一门六烈士”,但他从不以自己的准则强加给别人。对于革命烈士,他十分痛心,但对于选择小家的人,他也同样以诚相待。对于像郭煌这样的“开明绅士”,毛泽东也一直当做是可以团结的对象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郭煌也不再做律师的工作了,作为在地方上颇有声望的人士,他曾获邀参加当地政府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,协商地方重大事务。年近六旬的郭煌在湘潭城内定居,但他在乡下老家还有少量家产。

  土改运动后,郭煌就因为老家的家产而被划为“小土地出租”,家产被没收。此时的郭煌已是年老力衰,律师已经做不了了,又无经济来源,生活很是艰难。最后,郭煌在湘潭开槟榔店为生,日子依旧过得十分紧巴。

  日子难以为继时,郭煌想到了已经成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,于是提笔写了一封信到北京,信中回忆了两人当初的情谊,又详细描述了自己当下的困境,希望能够获得一份工作,既能解决生活困难,也能让自己昔日所学发挥一些余热。

  毛泽东于1950年11月22日给郭煌写了一封回信:

  耿光先生:惠书敬悉,甚感盛意。工作问题,以就近和熟悉先生情况之人筹商解决,较为适宜。顺致敬意。毛泽东十一月二十二日

  毛泽东是在百忙之中写的这封回信,这天,毛泽东处理的工作包括北京市处理反革命活动的报告;为防止美国帝国主义借蒋介石的名义轰炸大陆,电告各大军区注意防空;电告各大军区加强入朝部队思想教育和物资准备;批示各地剿匪情况;纠正中央电报文件的细节:日期不要用天干地支,地名人名慎用简称等等。事无巨细。

  在给郭煌的两封回信中,毛泽东都称呼为“耿光先生”,跟一般写给乡亲或同学的信不一样,更像是对他身份的一种尊敬。但是对于郭煌推荐工作的请求,毛泽东还是拒绝了。在那些日子里,有太多这样的请求通过一封封书信递到中南海。对此,毛泽东始终谨遵绝不徇私的原则,基本上是一律拒绝。

  但是,毛泽东也并非直接开口拒绝,用词语气十分缓和,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于具体情况并不熟悉,不适合推荐工作,可以尝试一下在当地的人脉,是否有熟悉情况的可以帮助解决。既表达了充分的尊重,也点出了一些方向。一字一句,都有讲究。

  不过,郭煌最终并没有从这个方面获得自己想要的工作,但对于毛泽东并没有忘记他这个旧识,能在百忙之中给他会上这样一封诚意满满的信,很是高兴。继续经营自己的槟榔摊,艰难度日。

  1953年8月,郭煌再次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,很快就收到了信封上写着“湖南省湘潭市城内张家坪11号郭耿光先生收”的信,他打开一看,上面写着:

  郭煌先生:八月十五日寄给毛主席的信收到了。主席送你壹佰万元,寄上汇票一张,请查收。此致,敬礼。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三日

  这次虽然不是毛泽东亲自回的信,但他特意委托秘书室寄来了100万元(相当于新币100元),助其家用。虽然不能给推荐工作,但当毛泽东得知郭煌依然生活困难时,仍然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笔钱,表达自己对老同学的深切关怀。

  就是靠着这100万元钱,郭煌不仅购买了粮食跟日常生活用品,还为自己经营的南杂店增添了资本,渡过难关。在之后的日子里,郭煌便经常给毛泽东写信,叙叙旧,也聊一下当下的生活情况。每一次收到毛泽东的回信,郭煌都十分高兴。

  但郭煌还是有一个愿望,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到北京去看一看毛泽东,当面做一番长谈。为此,他曾托堂兄郭梓阁向主席捎信,提出了进京叙旧的请求。但是,由于郭煌晚年身体欠佳,这一愿望始终没能如愿。1956年,66岁的郭煌病逝于湘潭。

  在郭煌眼中,毛泽东一直是一位好兄弟,从小时候一起上学时就是如此,那时候年长几岁且品学兼优的郭煌在先生面前袒护毛泽东。在毛泽东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,郭煌提供诚恳的意见。后来,毛泽东在革命中遇险,郭煌还不犹豫伸出援手,不吝惜自己好不容易拼来的身份地位。

  建国后,郭煌没有马上去打扰毛泽东,其实以他的学识经历,提出来谋求一官半职也无可厚非,毛泽东在那段日子里收到过太多这样的信件。郭煌更愿意在当地,利用自己的影响力,为新政府的成立出一份力。当年,他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劝导参加革命,但在骨子里,他仍然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。

  直到土改后,郭煌被没收家产,生活无着落了才冒昧给毛泽东写一封信,看是否能从这位昔日好兄弟那里获得些许帮助。尽管毛泽东最终没能满足他的要求,但他并不抱怨,也没有再三提出请求。宁愿从过去有身份有地位的律师,开始摆槟榔摊讨生活,靠劳动自食其力。

  在毛泽东眼里,郭煌不仅是曾经的老同学、好兄弟,还是一个值得他尊重的人。首先,郭煌是地方上的一位“开明绅士”,对于这样的人,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做社会考察起,就非常尊重。其次,郭煌虽然没有参加革命,但也曾多次为革命活动提供便利,给予支持,也算是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人。最后,郭煌在突然失去富裕的生活后,没有自怨自艾,而是凭劳动自力更生,这是毛泽东最称道的品德。

来源:槟榔故事

[免责声明]本网站中未标注“来源:槟榔汇”而是标注“其他或转载”的作品,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站,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任何损失或任何由于使用本网站而引起的损失,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的,间接的,偶然的、惩罚性的和引发的损失,不承担责任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商务删除。